日期:2025-07-05 10:05:01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古代,从岭南到长安,鲜荔枝真能跨越五千里顺利抵达吗?靠的是脚程飞快的马匹吗?
不,关键在于“冰”。
中国是最早懂得“储冰”的国家之一。
周朝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学会在冬天的时候,就会到江面或者湖面上采集冰块,然后集中存放在隔热性较好的冰窖中,供夏季炎热的时候使用。不过这种设施基本上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而是专为王室成员准备的。
展开剩余83%春秋末期,“冰镇米酒”开始在诸侯们的宴席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光有冰窖,还有可以随身携带、用来冰镇食物和给屋内降温的——“冰鉴”。
“
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
冰鉴是个下边有四个角,四边有环的小盒子。里面有两圈,外面一圈可以放冰块,里面放食物和酒水,相当于古代的“冰箱”。
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了。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是弥足珍贵的。
”
制冰进化论
唐末,由于火药制造的需要,采硝石的人偶然发现:当硝石溶于水时,竟能吸热成冰。这一意外发现,打破了"冬藏夏用"的千年储冰传统,首次实现人工制冰,这一发现为“硝石制冰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唐朝民间已有冰块销售,但价格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
“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少傅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冯贽《云仙杂记》卷六)
当时,翰林学士白居易素有"诗魔"之誉,因写得一手好诗,而获“粉丝”赠冰,他还曾得唐宪宗“颁冰”之仪。
”
除了皇帝赐冰,古代也有卖冰的市场。厚实方形的冰块整齐摆放,依次排开。中国国家博物馆介绍: “清代京城夏天有专门经营冰块的冰铺。每到冬天,冰铺就派人从附近的河里打冰贮存至冰窖中,以备夏季出售。什刹海即为当时一处打冰之所。”
北京什刹海冰窖中排列整齐的冰块(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
故宫的冰窖
早在约2500年前,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也在沙漠中发明了一种神奇的“冰窖”储藏技术Yakhchāl(音译雅克乔),简单翻译为“冰坑”,能够在酷热环境下全年储冰甚至制冰,是人类最早的“冷链科技”之一。
Yakh=ice;chal=pit
翻译为“冰坑”
这种冰窖采用高达15–20米的圆锥形穹顶,内部连接地下储藏室,配合遮阳墙、风塔、水渠和“冰池”等系统,充分利用蒸发冷却与辐射冷却原理,使内部温度远低于外界。穹顶开口促进空气对流,墙体厚实并以特制砂浆(含黏土、蛋清、山羊毛等)砌筑,隔热防水性能极佳。
The walls at the base were at least 2 metres thick, and the dome was built using a special mortar called sir Rouge. This mortar had a unique makeup which made it an excellent insulator as well as being almost impenetrable by water. To achieve this, it was composed of sand, clay, egg, whites, lime, goat, hair, and ash in quite specific proportions.
——ArchaeoLogic:解码失落文明
在寒冷夜晚,水池可结冰,冰块被及时转运入窖储存;部分地区还会直接从高山运冰入窖。Yakhchāl冰窖不仅储冰,也用于冷藏食物,沿用至20世纪初现代制冷技术普及前。即便今天,在伊朗、阿富汗,人们仍以“雅克乔”代指冰箱。这些古老建筑,至今仍启发着低能耗建筑的可持续设计。
风塔
古时夏日,冰块"价等金璧",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而今冰箱普及,吃一口冰淇淋或是畅饮冰镇饮料,不过是寻常百姓的消暑日常。
不过,冰爽滋味虽好,却也不能贪杯喔~
一定要健康吃“冰”!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我们一直在路上~
供稿:外文文献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编辑:周争艳
审核:朱冬梅
签发:杜云虹
发布于:北京市众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